查看原文
其他

完整而有深度的建筑方案设计:同济大学建筑系二年级长题作业“CAUP评图中心”

CAUP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023-09-18

作业展评与课程概况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二年级第二学期是设计基础教学向专业建筑教学过渡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前三个学期的开放式教学之后的一个知识整固环节。本学期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个相对完整综合的建筑设计课程,在设计的高度(思想性)、广度(创新性)和深度(完整性)方面,为学生提供一次比较全面的专业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而有深度的建筑方案设计理念,以及概念、空间和结构、建造一体化的设计策略,以此进行知识整理和自我设计方法建构。这种训练不鼓励简单追求激动人心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建筑“手段”去真正实现设计“概念”,以此建立理性的、可以持续推进的逻辑设计和深化能力。

       今年的设计题目是“CAUP评图中心”,1个大作业历时17周,分4个教学阶段:前期研究、中期评图、认知实践、终期班级评图及年级公开集体评图。由2016级建筑学专业(含室内设计方向)和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共6个班级124位学生,在18位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本次课程设计合理设置功能计划,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评图中心为设计课题,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功能拓展和想象。题目采用真实场地,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从基地的场域特征寻找设计线索。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段,突出手绘草图、实体模型和实景合成表现图在不同设计阶段作为方案推进设计手段的意义和重要性。提升大比例图纸的价值,通过对图纸比例在不同设计阶段的逐步递进要求,促使学生不断深化设计内容。同时,加强过程引导和控制,强调设计过程的重要性,而不是反复追逐一鸣惊人的想法;分阶段设定任务要求和成果内容,设置多环节评图,通过设计的持续推进达成足够的设计深度。

      为了保证设计深度,本课程设计在每班3位指导教师中,除了配置1-2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的教师之外,还配置1位建筑技术团队的教师;在期末公开评图阶段,则全部由高年级老师和特邀实践建筑师担任评委,让学生接受更广泛深入的指导。


期末公开评图现场


部分优秀学生作业

01

镶嵌——阙鑫荣

      评图大厅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我将其想象成一个“舞台”,位于建筑的中心迎接来自各个方向的目光。于是绘图教室、会议室、休息室等辅助空间作为一个个“看台”纵横穿插在评图大厅上空,“镶嵌”的概念应运而生。基于场地的调研,南北方向上采用两种不同材质体块穿插的手法,一是回应北侧开阔,面朝校外;南侧逼仄,紧邻他楼的基地条件;二是满足不同功能空间对采光与隐私的要求有别。鉴于不同功能空间对楼层净高的要求不同(比如评图大厅需要较高的空间),在东西方向上采用双C形折板镶嵌手法,折板的高度自由性满足了不同空间的不同高度需求。

02

观看——郝雅滢

       方案从“阶梯评图空间”的原型出发,通过空间组合营造流动、活跃的中庭空间,将年级评图活动和班级评图活动串联在一起,同时为其他大型公共活动或展览提供可能性。24小时通宵教室居于中庭上空,从教室中可以俯瞰到班级、年级的评图活动或平时的建院学生交往活动,为绘图提供放松身心的消遣。人的活动应该被观看,观看本身也是一种活动,是这个设计的核心思想。

       在外观上,通过与内部阶梯空间相适应的切斜角的手法,向学院退让出灰空间,提供一个指向性明确的入口空间,东侧打通主干道视线。西立面如同一个景框指向学院。立面开三角形窗,不打破整体的体块感,同时提供活泼感。

03

微校园综合体-纪宏飞

       这是一个从人群与功能出发生成的设计,建筑体量针对复杂人流形成姿态,两座主要体量分给师生,将一层开放给其他人员,三类人群交错于年级评图大厅与班级评图空间,学生作为使用的主体,可以通过左侧体量完成工作流程,便于夜间管理,提高了使用效率,教师在一个半围合的空间中休息,通过功能排布方便对学生进行指导,班级评图空间在师生互动时成为整个建筑的事件焦点,而当需求被解决后又使两者保持合适距离,四面开敞的评图大厅具有时段性,通过滑动的展板的布置与否产生开阔广场,随机路径和临时评图小空间,将辅助功能渗透到核心功能中,而主楼梯和阳台回廊的设定,强化了主要使用人群对核心功能的观望,整个建筑因此充满了流动和不确定性。

04

延续·新生——包松

      评图中心处于学院与学校和外界的连接点,同时周边有许多景观地带,还处于学院广场的尽端,所以,“延续”成为设计的中心之一,同时,“新生”旨在设计过程之中,激活原有消极场地,创造出新生的积极空间。

      “延续”在于绿植、功能、流线等的延续。绿植的延续体现在对于C楼下沉景观的延伸、对北部景观地带的激活、室外平台的呼应和对于自身景观与周边景观延伸方向性的统一;功能的延续将C楼下沉广场所拥有的功能——评图、展览与集会延续到一起;流线上则将

C楼下沉广场和学院广场延续。

      “新生”大多来源于场地的延续,由旧生新,景观的延伸提供了激活场地的可能性;功能的延伸提供了评图大厅功能层次的丰富性;流线的延伸提供了引导性和场所的仪式感;同时评图大厅在体量、色彩、构造立面家具一体化上,集中体现了建筑的“新生”。

05

穿插——何雯雯

       此设计主要采用了体块穿插的手法,以评图中心为顶层的主体快为中心,将以单元教室为功能的白色体块穿插而入,并适当推拉白色体块 ,在保持大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创造出体块间的更多联系和更多样的空间,自然创造出开放的公共空间和多样的虚实关系。在细部设计上采用锯齿形窗提供充分采光和形态上的呼应,立面上的条形饰面增加了立面整体性和内部空间光影的趣味性。

06

ARCHES--何熠宽

       本方案试图探讨:处于不同空间的人互相的距离感知。人与人的距离感与所处空间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空间与空间相互影响,渗透;同时每个空间守住各自边界。

       现有方案较中期做了较大改动:从形式看,原先带有多摩美术馆的伞状柱网被X,Y方向交错的拱取代。表面形式的变化源于不同的空间诉求:原方案流动性极强,但空间与空间浑然难分,空间特质丧失。

       究其原因,过于追求纯粹,仅靠变换形式的柱子很难围合一个空间,失去了空间的三维归属感。于此,试着保留原空间布局,在纵横的柱网里连线成拱,成为不同高度平台的支撑。拱拥有更强的实体感,同时可以消解不同跨度、高度的结构要求,打破了均质的体验。

人在长宽相近拱覆盖下的空间活动;细长的拱成为通道。垂直布置拱,并拉开一定间距,拱与拱用玻璃连廊连接。

       东西庭院,中评图空间,人绕着漫步,拱下,拱间缝隙,室内室外,高高低低,每个空间体验丰富独特;且时刻能感受到其他空间的氛围。


07


长阶--倪卿运

       本次设计方案的主题为长阶,将一条立体串联各个空间的大型阶梯作为设计的导向,探索连续性室内外空间与评图功能结合的可能性。设计最初依据是C楼下沉式平台和阶梯式的植被,在设计中这种上升趋势得到了延续。立面排洞口的设置在保证了立面整体性的前提下,使墙面产生肌理变化,并达到自然通风效果。三层突出立面向阶梯一侧可设置大屏幕,供评图教学展示使用,将阶梯也纳入到评图空间之中,营造了一个活跃的,以阶梯为中心的户外空间。进而形成了室内年级,班级评图空间与室外长阶,走道和屋顶平台的交互关系。


08


穿行内外--王颖

       这次设计以场地中人流车流的分析作为出发点,基地空间现状逼仄、局促且车流人流量较大,所以希望建筑的底层是可以让人们穿越的空间;功能空间之间相对独立,通过室外、半室外的空间相联系。同时考虑到基地周边车行、人行的方向性,确立了空间主要沿着东西方向布局的形式。二层空间地面逐级抬升,为评图大厅带来空间上的变化。几个独立的“盒子”包围一个开敞的平台构成了三层空间,周边几座建筑里的人可以看到三层平台上人们的活动,在这一界面上与周围建筑形成了有趣的对话关系。在立面上,整合各层界面,依据室内空间的需要布置窗的位置,形成较“实”的建筑界面。


09


无边界--龙方舟

       本次设计中我致力于为建院师生设计一个更适宜学习生活 的空间,考虑到原有工作空间存在的班级概念重,各班之间流动性不强的不足。我设计中的主要突破口为“无边界”,通过层层柔性的空间限定,给人以柔性而非硬性的边界之感,从而达到“无边界”的自由之感。一层是开放的空间,我希望能保留原有空地的城市节点的功能,而不只是一个封闭的学校建筑,希望在这里设置的展览与海报能让学院和学生,学院和社会之间互动更密切。二三层是相对内向的学习办公空间,但内部流动开放的平面布置是希望大家能感受到自己是在一个自由放松的环境中学习,可以自由地加入别人的讨论,可以自由地旁听班级评图,希望在这栋建筑中的学习生活是轻松自由的。


10


共享流动--张芊蔚

       这个方案从评图中心的场地和功能出发,得到了方案的核心概念,共享与流动。共享,就是为人在校门口和学院中提供一个一起活动,讨论,休息的空间;让建筑有很强的公共性,让前来的人一起分享时间、分享成果、分享思路。流动就是让空间给人亲切连通的空间体验,在视线和流线上也流畅,相互关联。因此建筑大胆的在西侧退后建筑的边界,并抬升上层的地面,留出一个很宽敞舒适的灰空间作为ABC广场和校门空间的延伸。并且用斜板的手法增强了灰空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连贯性和流通性。建筑内部公共空间也继续了共享与流动的特点,相互贯通的,同时使用高差作为不同功能空间的划分。


11


荒层--张雨阳

       评图中心作为一个使用功能明确的建筑,它的内部空间主从关系是非常明显的,在本设计中,空间的层级和形态的生成都是从这一逻辑出发的,即置于顶层布满阳光具有解放意味的年级评图大厅和置于底层有些压抑和孤独的绘图空间。

       这种空间上的层级关系进一步影响到了各个空间在垂直空间上的关系,于是自然而然形成了垂直位置上的错动,形成了丰富的垂直视线关系并强化了天光。将这种空间垂直位置上的错动结合场地对建筑形态的要求,建筑形态上也呈现出了这种大块倾斜面的形式,在强化建筑内部逻辑的同时顺应了场地对建筑的要求。



供稿:设计基础团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